- 意见码上提
- 视频号
- 互联网医院
-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4-11-07 09:13:38点击:281次
2024年9月25日,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高嵘主任医师团队与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广银教授团队联合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stinct circuits and molecular targets of the 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us decode visceral and somatic pain”的研究论文。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是医院科研实力的展现,更是为疼痛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研究背景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被称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是机体自我防御的一种反应。近年来,人们对大脑高级中枢调节疼痛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大脑特异性处理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觉信息并产生不同感觉和行为的具体机制仍未阐明。
研究成果
本研究提出下丘脑室旁核(PVH)作为“疼痛分拣中心”,在大脑特异性识别传导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技术手段,如Tet-off结合c-Fos染色、功能依赖的激光显微切割捕获后RNA测序技术(fLCM-Seq)以及功能依赖的病毒示踪方法,研究团队揭示了PVH神经元在响应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时的不同转录组特征和下游投射模式。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了PVHP2X3R+-LSV和PVHVIPR2+-ZIC两条神经环路分别特异性传导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
研究意义
该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大脑如何特异性识别不同位置来源疼痛的认识,还揭示了差异性传导调控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的神经和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临床上研发靶向治疗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的药物和干预手段提供了理论支撑,有望为疼痛患者带来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
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联合培养博士后李永昌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高嵘主任医师和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广银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激励科研创新。该论文的发表是我院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表明我院在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我院将继续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加大与苏州大学的合作力度和深度,探索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新模式,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截屏,识别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点击复制 微信公众号)
截屏,识别二维码
互联网医院: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点击复制 互联网医院)
截屏,识别二维码
视频号: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点击复制 视频号)
截屏,识别二维码